经济学十大原理(上)

我将开启学习经济学的阶段,从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开始,每阅读一章节,便写一篇博客用于记录和总结。

破窗谬论

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阐述之前,为了表现经济学的魅力之处,先论一下有名的破窗谬论————

破窗谬论内容

一些无事生非的青少年用砖头打碎了面包店的窗户。

人们跑过来并惋惜道:“多么可恶!”

却有人这样议论这件事情:“现在面包师将不得不花钱雇修理工来修理窗户了,这就会增加修理工的收入,而修理工又将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支出,这就又增加了其他卖者的收入,以此类推。你知道的,支出链将以乘数扩大,并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就业。如果打破的窗户足够大,它很可能会带来一轮经济繁荣!……”

破窗谬论

辩论

大多数人是不是会觉得很有道理?会陷入破窗谬论。

但是了解经济学的人不会,他们会辩论道:

“等一等!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碎,面包师没有把他的钱用来雇修理工修理窗户,他很可能会把钱用于购买一套他一直攒钱想买的新衣服。那么,服装店的裁缝就会有可用于支出的新的收入,以此类推呢?……”

解读

破窗谬论忽视了三点:

  1. 忽视了这种“破窗”引起的经济活动是以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生命财产的损失为代价的。

  2. 盲目乐观地臆测破窗后增加的消费行为。窗户被打碎后,本来收入并不丰厚的你可能这个月就不会去买衣服了,而且因为担心再次遭遇小偷,你会减少外出的次数,你的消费支出相反少了。

  3. 这种肆意打破他人窗户的行为给人们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惧和不安,政府就要加大力量,投入更多的财力来整顿治安,而本来这些钱可以用到建设上的。

破窗并没有引起新的净支出和创造新的活动,而只是从别处转移了支出和创造了不同的活动。

人们看到了发生了的活动,却并没有看到本来就会发生的活动。


引言

亚当·斯密如是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通过学习经济学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 我们每个人可以如何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去工作,却仍然会产生合意的社会结果。

  • 市场是如何协调杂乱无章的活动,以增进各国财富。

  • 市场被过多干预将会产生怎样的危险。

  • 甚至你将学会————不要杀鸡取卵。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性

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选择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研究————

  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他们做多少工作,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

  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一种物品众多的买者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该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3. 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平均收入的增长,人口中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经济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大炮与黄油”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

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用于保卫其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上的支出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了,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带来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效率与平等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平等是指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但是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一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

经济学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期间的灰色地带。

边际变动

经济学用边际变动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其中,“边际”指的是“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着所做的事情的边缘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例如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美国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设法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水与钻石

“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人们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为钻石支付更多的钱?”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甚至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在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激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当苹果价格要上涨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多采摘苹果。换言之,市场上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所以,价格的激励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在分析任何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么人们会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常有传闻,在世界经济中某某国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某些角度看来确实是真的,因为两国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但在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时,这种想法很容易成为误导,因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并非零和博弈。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例如,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他们也相互竞争,因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在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某个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这个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显然,各家庭之间的贸易中各自都收益良多。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的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师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稀缺性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