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观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忘记

历史是政治的面具。

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参与者记忆通常自相矛盾,其记录者也会有意无意地遗忘或避开某些事情,甚至根据自己的目的将记载进行重新加工删改。作为记录者,是通过对不同记忆进行分析,来理清参与者之间的纠缠,并将这些记忆整合到一个秩序中——若记录真相,记录者必为置身事外者。

客观才有真相,但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记录者深知自己不是客观中立的,朝朝如此,这就是政治。

不是一名历史工作者,便不需要有一种考古式的历史态度。所谓“真实的历史”,对于历史学的门外汉而言意义不大,阅读历史不必怀揣着发掘历史真相的目的,而是阅读不同面具所展示出的立场。在这其中,面具本身可能就是真相,甚至面具比真相更为真实——纯粹对立的立场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相互对立的“真相”和热点话题。

“没有人没有立场”,立场由环境教育而来。身处社会便一定有立场,其立场与环境对立,亦或与环境一致。人一旦带着立场意识,就会与对立信息嗤之以鼻,便做不到识别面具,携带着统治者的教育,阅读统治者书写的历史,难免会被创造记忆。

尽量的忘记立场,然后阅读历史。

忘记


局与势

纵观历史,局驱势,局借势。

分辨历史中的局与势,是阅读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自古以来,无人可成势,势更不可逆,故而顺势而为;但人可为计,计借势成局,或借局成局——众局汇而成势,众势汇而成大势,借势之局可变势。

有人的地方,就有局与势。任何一件历史事件都不会发生在架空的时代中,明白一件历史事件发生于怎样的大势之下,这个大势之下存在的那些局,才能读到深层次的事件逻辑,才能理解那些左右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所作所为。

例如,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因是清政府认为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封港并断绝和英国贸易。

这个事件中,大势——是清朝仍为独立的封建国家,实行闭关政策,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举世第一,但英国的自然资源贫瘠,需要通过贸易发展国家。当时大清仅仅在广东海关开放通商口岸,整个对外贸易都由半官半商的广东十三行把控。英国来到广东通商口希望倾销商品,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但英国出口的工业制品在中国却无人购买。英国当时是金本位货币政策,而中国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加上广东十三行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令英国人利润受损。

局——在贸易期间,英国人发现工业制品在中国无人问津,但是广东十三行的很多官员与英商走私鸦片,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便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并倾销至中国。在这里要注意,中国人认为鸦片残害身心,但是西欧并不认为鸦片残害身心,甚至英军在战争中将鸦片视为军需。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给广东十三行下令禁止鸦片通过通商口,原因是鸦片昂贵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但是以伍秉鉴为首的不少官员与商人为了谋取私利,包庇外商走私鸦片,在禁烟运动之前他们就曾多次受到林则徐的训斥;甚至官府查获的走私鸦片船只,被林则徐封锁官商断粮断水进行惩罚,伍秉鉴还偷偷给外商送粮送水。(伍秉鉴个人财富超过了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50%)林则徐请示销烟,并派人锁拿十三行官督伍绍荣,其目的之一是杀鸡儆猴,目的之二是烧鸦片给十三行和英国人看。

势——清政府彻底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想要发展国家,就必须打开中国这片广阔的贸易市场,便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败战,完全丧失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及领土主权。清政府终于打开国门,英国大肆向向中国倾销鸦片,导致大量白银流出。

局——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清政府的禁止通商导致了鸦片战争,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并发配到新疆充军。失去贸易主权后的中国被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清政府下令鼓励地方种植鸦片,自产鸦片可抵制英商鸦片的贸易逆差。

势——西方列强看到英国在中国占到了便宜,加入了侵华阵列。

局与势


历史阶层

历史是士绅阶层的故事。

在史书中,先秦是百家争鸣的、两汉是开疆拓土的,汉末是英雄辈出的、大唐是万国来朝的、两宋是文化繁荣的、清末是丧权辱国的、民国是大师救邦的。

但是,这些都和整个中华民族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无关,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丝毫不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只是活着。

那个年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是历史材料够不着的东西。

故而,历史并非历史的全部,历史只是历史冰山顶端的一角。

历史阶层


是与非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上学的时候,宿舍人围在屏幕前看英雄联盟总决赛,双方战队棋逢对手,战斗酣畅淋漓,观赛过程中我们不乏对双方战略和操作的啧啧赞叹。冠军位置的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蓝色方利用红色方小规模团战人数差,以微弱的优势赢下了那场比赛。宿舍人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开始讨论红色方“从一开始这个地方处理的就不好”、“大龙那里就不该接团”——总之很多关键地方,当时我们还啧啧赞叹,现在却都有了问题。

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后,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程的认识,即“后见之明”,以致于将人物脸谱化,以此来评判是非功过。

更不能以一件事情的始末为依据,批判另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同时代的观念是不同的,不能只拿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也要置身于那个时代看待事件。上帝视角的优势是有可能对某个人物感同身受,但如果只用上帝视角看待一件事情,那必然会疏忽很多东西。

是与非


沉淀

往古者,所以知今。

阅读历史需要沉淀,这种沉淀而非沉淀历史本身,毕竟无知真相的历史也没有值得沉淀的价值。我们需要沉淀的撕开面具本身,以及各种立场——总的来说就是学习真正的客观,学习置身事外,然后置身事内

以史为鉴本意可能不是如此,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更为合理。只有学会了客观,才能有一面平面镜,否则照出来都是哈哈镜。

例如:思考一下民族的意义何在?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才能明白。

沉淀


个人

历史唯一的价值就是自省。

“通过回顾历史,避免重复走上他人曾走过的错路。”

历史的自省不是这个意思,历史是有立场的人写的,前人道路的对与错是由历史记录者定义的。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研究人心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

历史受政治支配,同时历史也在形塑政治。

这里的自省,是思想、意识的自省。

自省